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簡介:柯俊

導師姓名

柯俊

性別

出生年月

1917年6月

技術職稱

中國科學院院士/教授

行政職務

?

所在學院

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

招生專業(yè)

材料物理與化學

聯(lián)系電話

010-62332490

E-mail

?

研究方向

1、文物保護技術與工程
2、冶金與材料發(fā)展史
3、科學技術與社會

畢業(yè)院校信息
1948年畢業(yè)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理論金屬學專業(yè)獲博士學位

個人簡況

  柯俊,浙江黃巖人,生于1917年6月。1938年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(yè)。1938~1944國民政府經濟部工礦調整處駐越南、緬甸、印度代表,材料庫股員股長。1944年12月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,1948年12月獲英國伯明翰大學自然哲學博士學位,應聘在理論金屬學系任講師,享有終身任命,參加并負責相變動力學研究組從事合金相變機理的研究。1953年底回國,1954年初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,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、理化學系主任、副院長等職,1981年中科院院士,1997年中科院資深院士,長期從事相變理論研究,始創(chuàng)貝茵體切變理論,已成為國際上該理論的主流派,發(fā)展了馬氏體相變動力學。"鋼中奧氏體中溫轉變機理"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。結合國情發(fā)展新材料,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,研究微量元素在鋼中的作用及其機理獲198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。柯俊是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,自1974年至今領導、組織并參加冶金與材料發(fā)展的系統(tǒng)研究,與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,利用現(xiàn)代實驗方法分析出土金屬與冶金遺物數(shù)千件,考察冶金遺址百余處。他與冶金史研究所對中國五千年來古代冶金進行了時間、地理、技術的綜合分析的探討,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的新領域,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,使冶金史的研究是近年來在中國科技史中成就最顯著的-支,促進了定量考古冶金學的發(fā)展,研究成果"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發(fā)展的歷程",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、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。1984年利用赴美和香港進行學術訪問的機會,對早期轉爐煉鋼技術及中國工人的作用進行考察。1985年轉爐發(fā)源地美國愛德維城授予他鋼鐵大師"Iron Master"稱號。1987年應邀赴香港進行東亞科學史基金會第四屆委員會主題講演,是第一位赴港的大陸科技史工作者。由于他在中國科技史特別是冶金史的貢獻,1988年12月英國薩瑞大學授予大學博士學位。1982-199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二、三屆理事長,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,1989年當選為國際科學史聯(lián)合會理事,1990年當選為國際東亞科學技術、醫(yī)學史學會副會長,1991年當選為中國柯俊考古學會理事長。自1982年起十余次應邀赴印度、香港、日本、美國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德國等地進行中國科技史和冶金史的講學,用實例講述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十項科學技術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,得到學術界的認同和好評。他與美國學者一起于1981、1986、1994三次在中國組織早期冶金的國際學術會議,受到國際冶金史界的重視和稱贊,1998、2002年是第四、五屆國際冶金史會議的名譽主席??驴≡谝苯鹗费芯糠矫娴恼撐模ㄖ┳?974年至今已發(fā)表50余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