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,我很關心2個問題,一個是性別,一個是體重。當知道這兩個數(shù)據(jù)以后,就感覺一塊大石頭落地了,也踏實了許多。因為我知道孩子是正常的,符合新生兒的各項標準,自然心滿意足了。

其后,看著柔弱的孩子,被月嫂三下五除二的解決“問題”,生怕孩子被傷害了。但沒有過多久,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,我就明白她為什么這樣“粗暴”了。孩子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弱小,他們有自己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且由于動物的本能,使其能面對各種環(huán)境,并使自己生存下來。所以,對孩子“隨意”一點,反而是較好的。

當孩子稍微大一點,我井中月也未能免俗地經(jīng)常量其身高、體重,然后對照成長量表,生怕孩子發(fā)育不好。超過標準時興高采烈,而低于標準時,就想是否是給孩子吃的不足,或是要補充一點別的東西。這種歡喜和焦慮的交替,非養(yǎng)育孩子的父母不能體會??墒?,有一天好像頓悟一樣,我瞎操心這些育兒指標或量表干什么,真是閑的慌!參見《教養(yǎng)壞習慣:照著育兒書養(yǎng)孩子》。

孩子的生長,按照統(tǒng)計學的概念,是有一定的規(guī)律和指標的,但未必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。這就像有朋友的心臟是長在右邊的,難道說這些人都不正常?對嬰幼兒來說,某個階段在某個方面超出平均值,或低于平均值是非常合理的現(xiàn)象。而參照量表和某些指標,只是看你的孩子是否和抹平的均值有多少差異而已,沒有必要關注一時的得失。

育兒多參考指標的父母,多少是有一點不自信的體現(xiàn),或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超過其他同齡人。不能否認,是父母都在內心中,希望孩子能比別的孩子有較多的競爭優(yōu)勢,但看待孩子,不能只看幾個指標的,需要綜合地看。比如,嬰兒階段父母最關心的是身高、體重量表,生怕孩子低于平均數(shù),其心態(tài)幾乎和我井中月最初一樣。參見《科學育兒,別被專家閃了腰》。

孩子由于先天情況有差異,來自父母的遺傳信息也不一樣,所以在某個階段的生長,就可能有很大的差異。比如,某階段孩子的身高低于該年齡段的平均數(shù),這可能是孩子這個階段發(fā)育正好屬于統(tǒng)計學上的小概率,即相對緩慢,或由于孩子在此時把營養(yǎng)都用于其他發(fā)育方面。比如,孩子體重超過了均值,而身高略低,這都是很正常的現(xiàn)象。

父母看到孩子某個指標未到達標準值,也無需過分著急??粗笜饲f不能只看一個方面,要把孩子的各個方面都綜合起來看。在這點上,和看待童年期孩子一樣,此時孩子必然有各種毛病,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長處,只關注孩子的毛病,必然孩子是一無是處,且令人反感。但實際上,從一個綜合觀察的角度看,孩子不僅是正常的,甚至還是優(yōu)秀的!參見《案例分析:孩子的注意力幾乎都沒有問題》。

同時,對待孩子也不能總以靜態(tài)的眼光來看,而是要根據(jù)一個階段的發(fā)展來判斷。比如,2歲女孩身高82厘米,低于同年齡段的孩子下限1厘米,但家長根據(jù)最近3個月的生長記錄看,孩子身高長了近4厘米,這不僅說明孩子一點問題沒有,反而是孩子的發(fā)育超過了正常情況。道理也非常簡單,因為孩子從21個月到2歲,平均身高應該增加3厘米。

對目前流行的各種量表和標準,父母不能奉為圣旨和律令。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正常,絕不是幾個指標就可以代表的,畢竟孩子是一個有智力的活生生的人。所以,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教育,父母該丟人的時候就“丟”丟人,丟才是不丟,呵呵。我井中月非常反對拿自己的孩子,與其他孩子進行橫向對比,也只有放棄這些做法,才能是自己從另外的視角去看待孩子,同時也減輕自己的焦慮。

當然,當孩子在許多方面都落后同齡孩子的時候,家長才有可能去考慮孩子本身和養(yǎng)育的問題。比如,孩子身高、體重、智力、反應、健康、語言等諸多角度,都比同齡孩子差了許多,請教醫(yī)生是對的。但若差別不是特別明顯,就不需要擔心過度,因為這些孩子可能只是目前發(fā)育相對緩慢,或根本就是由于情緒問題沒有解決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。參見《嬰兒期孩子的生理、心理發(fā)展》。

在這里,我順便提一下孩子的智力測量。目前對孩子的智力測定,尚沒有一個很完美的測量量表,主觀性較強,且由于常模、信度和效度,以及主測試人的水平差異,也會造成結果的偏差。比如,智力測試中,有一些通過圖形進行邏輯推理的,如果孩子不屬于標準常模,即以往從來就沒有接觸這些東西,或孩子不喜歡主測試人,最后的測量結果偏差很大。

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方面,也是如此的,也不能只看單一的方面和能力。比如,最近網(wǎng)上比較流傳的美國孩子家務清單,說9-24個月的孩子自己扔尿布,2-3歲的孩子要扔垃圾、整理玩具,等等。這個標準先不說是否科學和合理,如果只知道“拿來”而不會思考,則會“害”死孩子的!實際上,父母要想的是,為什么國外的父母要讓孩子做家務。參見《讓孩子癡迷“家務活”游戲》。

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,家長著急可以理解,但只知道“補”就可能違背發(fā)展規(guī)律。每個孩子的發(fā)展道路是有區(qū)別的,多等待孩子一陣不是壞事,今天孩子數(shù)學差一點,未必明天還是差。假設父母“窩心”想盡一切辦法督促孩子,就在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無數(shù)壓力。這樣做的結果,可能使家長的愿望遠離預期,甚至是適得其反。參見《培養(yǎng)愛學習孩子之喜歡做作業(yè)》。

所以,看待孩子的學習,也要從多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,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。學習本來就是貫通的,沒有一個完全獨立的學科存在,給孩子一份自由,多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長處,孩子在自信心的引導下,自然就會帶動其他方面。當然,做父母的,如果能在孩子各種指標的指引下,避免犯不應該犯的教育錯誤,對孩子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